蜂古诗配画 配图优选46句

时间:2024-02-29 07:31:30 文案大全

1、前二句主叙,后二句主议。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,四句主议。“采得百花”已示“辛苦”之意,“成蜜”二字已具“甜”意。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,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。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: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?却分成两问:“为谁辛苦”?“为谁甜”?亦反复而不重复。言下辛苦归自己、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。而反复咏叹,使人觉感慨无穷。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。

2、无限风光:极其美好的风景。

3、《蝉》吧!

4、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,嗡嗡地闹着樱井的诗,我想起了杜甫的黄四娘家,花满蹊千朵,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,时时舞自在,娇莺恰恰啼,这也表现了花开时节,各种蝴蝶和蜜蜂都在花间舞蹈的景色相映成趣,成群的蜜蜂嗡嗡嗡地闹着正好就形成了相对应的诗句。

5、(2)同本义

6、宋·宋祁《玉楼春·春景》。

7、“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”,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。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。蝉声远传,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,诗人却别有会心,强调这是由于“居高”而自能致远。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:立身品格高洁的人,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(例如权势地位、有力者的帮助),自能声名远播,正象曹丕在《典论·论文》中所说的那样,“不假良史之辞,不托飞驰之势,而声名自传于后。”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,人格的力量。两句中的“自”字、“非”字,一正一反,相互呼应,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,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。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“五绝”(德行、忠直、博学、文词、书翰),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“蝉”,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。沈德潜说:“咏蝉者每咏其声,此独尊其品格。”(《唐诗别裁》)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。

8、山尖:山峰。

9、东城渐觉风光好。縠皱波纹迎客棹。绿杨烟外晓寒轻,红杏枝头春意闹。

10、蜂目而豺声。——《汉书·文元传》

11、蜜为液,蜂则阳物也。——《论衡·言毒》

12、占:占有,占据。

13、次句“流响出疏桐”写蝉声之远传。梧桐是高树,着一“疏”字,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,且与末句“秋风”相应。“流响”状蝉声的长鸣不已,悦耳动听,着一“出”字,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,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。这一句虽只写声,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。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,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。

14、首先在画面的左下角画上一些花朵,各种形态的花朵聚集在一起,花朵上画上几只小蜜蜂,正在辛勤的采蜜。

15、蜂的结构是左右结构

16、蜂,飞虫螫人者。——《说文》

17、首句“垂緌饮清露”,“緌”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,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,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,故说“垂緌”。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,栖高饮露,故说“饮清露”。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,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。“垂緌”暗示显宦身分(古代常以“冠缨”指代贵宦)。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,是和“清”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,但在作者笔下,却把它们统一在“垂緌饮清露”的形象中了。这“贵”与“清”的统一,正是为三四两句的“清”无须藉“贵”作反铺垫,笔意颇为巧妙。

18、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,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,很为后世人称道。

19、意思:它辛辛苦苦采集百花酿成的蜂蜜,究竟是为谁送去甘甜呢?

20、《蜂》罗隐

21、与“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闹着”有着相同情味的一句古诗是:绿杨烟外晓寒轻,红杏枝头春意闹。

22、罗隐〔唐代〕

23、蜂的部首是:虫

24、蜂古诗的繁体字是:蜂

25、最后我们给河流涂蓝色,山峰涂绿色,天空涂蓝色并画上云朵,在左上角写上主题诗,简单的蜂诗配简笔画就完成啦!

26、罗隐的《蜂》的意思是:无论是在平地,还是山顶,蜜蜂都占有了极其美丽的风光。蜜蜂采尽百花,酿成了花蜜,这到底是为谁付出辛苦,又想让谁品尝香甜?《蜂》是一首咏物诗,用“蜜蜂”象征“劳动者”,表达了诗人对广大的劳苦人民的怜悯之情。

27、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,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。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:欲夺故予,反跌有力;叙述反诘,唱叹有情;寓意遥深,可以两解。

28、采得百花成蜜后,为谁辛苦为谁甜?

29、继续在山峰的后面画上连绵的山峰,然后开始涂色,先给草地和树丛涂上绿色。

30、一、原文

31、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,成为风韵的象征。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,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,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。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,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“动物故事”。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。

32、接着花朵旁边画上河流,河流的对岸画上一座山峰,山峰高耸,在山峰的下面是树丛和鲜花,画上几只飞舞的小蜜蜂。

33、清施补华《岘佣说诗》云:“三百篇比兴为多,唐人犹得此意。同一咏蝉,虞世南‘居高声自远,端不藉秋风’,是清华人语;骆宾王‘露重飞难进,风多响易沉’,是患难人语;李商隐‘本以高难饱,徒劳恨费声’,是牢骚人语。比兴不同如此。”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,由于作者地位、遭际、气质的不同,虽

34、采:采取,这里指采取花蜜。

35、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

36、蜂在诗人词客笔下,成为风韵的象叙述反诘,唱叹有情。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,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,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。

37、读古诗《蜂》有感 蜂  唐·罗隐  不论平地与山尖,  无限风光尽被占。  采得百花成蜜后,  为谁辛苦为谁甜。  诗中讲蜂采花配蜜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人们。这首诗歌颂了蜜蜂默默奉献,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操。蜜蜂为采蜜终日忙碌,走遍山野田地,从来没有偷懒过,而配出诱人的、又香又甜的蜜却不是留给自己享用,而是留给人们享用的。诗人用诗句寄托自己对蜜蜂无私奉献的精神所赞叹。读到最后2句,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班主任林老师。清秀的她做事细心,勤勤恳恳,无微不至爱护我们,对教学认真负责。今天,我发现林老师放学前不时地咳嗽,但她还是不停地说话,那声音十分沙哑,比平时小声了点,但远比平时吃力,还一个一个点名叫那些作业做错的同学的名字,请他们上到讲台,辅导他们补做和订正。  林老师就像默默无闻的蜜蜂一样,总是辛勤地工作、无私地奉献,从来不求回报。上课时,老师总是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传给我们,爱护关怀着我们。  我喜欢蜜蜂,读着这首诗,还让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:要学习蜜蜂这种默默无私奉献和不求回报的精神,这样你也会永远受到别人的欢迎。

38、蜂罗隐的古诗解释

39、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。

40、(1)(形声。从虫,夆(fēng)声。本义:蜂,一种昆虫。有蜜蜂、胡蜂、细腰蜂等。特指“蜜蜂”)

41、诗句:采得百花成蜜后,为谁辛苦为谁甜?意思:它辛辛苦苦采集百花酿成的蜂蜜,究竟是为谁送去甘甜呢?

42、蜂虿有毒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十二年》

43、再来给鲜花涂上彩色,可以涂上红色、粉色、黄色等等颜色,小蜜蜂涂上黄色和黑色,翅膀涂蓝色。

44、浮生长恨欢娱少。肯爱千金轻一笑。为君持酒劝斜阳,且向花间留晚照。

45、不论平地与山尖,无限风光尽被占。

46、以蜜蜂为比喻,表达了对辛勤耕作的劳动人的赞美和对不劳而获者的痛恨和不满。